[1]刘国球. 液体火箭发动机原理[M]. 北京: 宇航出版社, 1993.
[2]沈赤兵, 吴建军, 王克昌, 等. 内部干扰因素对液体火箭发动机性能影响的仿真[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1999 (1): 38-44.
[3]张黎辉, 张振鹏. 干扰因素对补燃式液体火箭发动机性能的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999, 25(6): 704- 706.
[4]刘红军. 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推力和混合比的非线性调整研究[J]. 推进技术, 1998, 19(4): 18-21.
[5]张青松, 张振鹏. 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非线性静态特性仿真与分析[J]. 火箭推进, 2006, 32(6): 6-11.
[6]欧海英, 张为华, 赵经成, 等. 非线性主轴降维映射法在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优化中的应用[J]. 推进技术, 2007, 28(4): 346-351.
[7]杨晶晶, 刘卫东. 液体火箭发动机基于非线性理论的稳定性分析方法[J]. 火箭推进, 2007, 33(1): 12-17,27.
[8]徐浩海, 刘站国. 液氧/煤油补燃发动机系统稳定性分析[J]. 火箭推进, 2005, 31(2): 1-6.
[9]赵哲, 刘宝琴. 燃气涡轮性能试验台的控制因素敏感度分析[J]. 火箭推进, 2009, 35(5): 56-59.
[10]邱超, 宋华芬. 小偏差方法在变几何燃气轮机性能研究中的应用[J]. 热能动力工程, 2010, 25(3): 259-264.
[11]赵雄飞, 刘永葆, 贺星, 等. 基于小偏差方法的燃气轮机气路故障判据的建立[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1 (4):115-117.
[12]颜庆津. 数值分析[M]. 修订版.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0.
[13]朱宁昌. 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上)[M]. 北京: 宇航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