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 国防科工局技术基础科研项目(JSJC2013203B016)
作者简介: 左蔚(1991—),男,硕士,研究方向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工艺技术管理、激光增材制造技术
(1.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100; 2.国防科技工业航天特种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 710100)
(1. Xi'an Space Engine Company Limited, Xi'an 710100, China; 2.NDSTI Innovation Center of Aerospace Non-traditional Component Additive Manufacturing, Xi'an 710100, China)
additive manufacturing; liquid rocket engine; application analysis
美国普惠洛克达因公司、NASA、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蓝色起源公司、Rocket Lab公司、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及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航天企业和科研机构将增材制造技术广泛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对其产品、成形工艺、技术路线及发展趋势做了较详尽的介绍。分析了国外增材制造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工程应用和发展思路对我国的启示,并提出了展望。
The product, forming process, technical route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liquid rocket engines in Rocketdyne, NASA, SpaceX, Blue Origin, Rocket Lab, Airbus Space and Defence Company, Xi'an Space Engine Company are introduced. Inspiration from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dea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key components and parts in liquid rocket engines abroad is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prospect of liquid rocket engine in China is proposed.
当前,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运载火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液体火箭发动机中金属构件朝着复杂、薄壁、整体化和轻量化、高可靠的方向发展; 另一位方面,传统的航天研究机构和新兴的商业航天公司为争夺国际发射市场,特别重视新型号发动机研制周期和成本的降低。
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作为当前最新最先进的制造技术之一,采用模型降维、积分加工的理念,可一次、快速地近净成形出一体化构件,无需焊接等装配环节; 同时其快速/近快速凝固组织亚结构细小,不存在明显的偏析,产品的力学性能优异,多数能接近同成分锻件标准,服役性能可靠。此外,一些新型的先进结构,如周期性点阵结构,借助增材制造技术可大规模制备,在发动机中应用可实现轻量化、隔热保温、减震降噪、防冲击、发汗冷却、催化反应等多种功能,真正实现发动机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
研究国外航天企业金属增材制造应用现状、技术路线和发展趋势,认清我国液体动力领域增材制造存在的差距,对自身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设计—制造思维理念的转化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美国是将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最早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除了传统的政府机构NASA和火箭发动机公司普惠洛克达因外,近些年来新兴的商业航天公司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蓝色起源(Blue Origin)也将研发重点投入到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研究及其在发动机工程化应用上来。此外,欧洲的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新西兰Rocket Lab公司也开展了增材制造在火箭发动机中的应用研究。
2013年3月普惠·洛克达因公司使用激光选区熔化成形(SLM)技术制造了J-2X 火箭发动机涡轮泵排气孔盖,并在极端环境下成功进行了发动机点火试验,这是全尺寸发动机首次使用增材制造零件[1]。该试车的成功验证了增材制造产品在液体火箭发动机上应用的可行性,为增材制造在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随后,普惠·洛克达因公司又进行了喷注器SLM制造的尝试。
土星五号F-1火箭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喷注器由喷注环、喷注盘等十余个零件组成,制造工序多,可靠性难以保证。2009年普惠·洛克达因公司使用SLM技术制造该喷注器,对其进行了集成设计,零件数量仅为1个,从而省去了电镀、钎焊及机加等工序,大大提高了产品可靠性[2]。
除了土星五号F-1火箭发动机,洛克达因公司还在AR1发动机以及SLS发动机上进行了喷注器SLM制造的尝试。洛克达因公司首先于2015年初成功进行了单喷嘴的SLM成形,随后又尝试了喷注器的整体成形,并通过了AR1发动机试车考核。同年,洛克达因公司与NASA合作,成功制造了SLS发动机喷注器,前后共试车11次,累积试车时间46秒,如图1所示。
图1 洛克达因公司测试3D打印SLS主发动机喷注器缩比件
Fig.1 Scale model of 3D printed injectors for SLS main engine tested in Rocketdyne
相比传统加工技术,SLM制造可显著缩短加工周期、降低成本,例如F-1发动机喷注器使用SLM制造后,加工时间节省60%,制造成本降低70%,重量减轻4.08 kg; 使用传统方法制造SLS发动机喷注器需要6个月时间,而使用SLM制造,从成形、抛光到无损检测仅用40 h,同时制造成本降低50%。此外,传统加工工艺需要十几个零件分体制造,而SLM制造可以实现喷注器一体化成形,减少工序提高可靠性的同时,减轻了喷注器的重量[2]。
由于铜合金良好的导热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中大量使用以铜合金为内壁的再生冷却夹层结构,但由于铜合金具有高热导率、高反射率的特点,其激光增材制造制造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洛克达因公司开展了大量铜合金推力室的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并与其他增材制造的零部件如喷注器等组成一台完整的发动机成功进行了热试车考核[3]。
2017年4月5日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铜合金全尺寸推力室(图2)进行了热试车考核,洛克达因将后续用该推力室取代当前的RL-10C发动机不锈钢管束式推力室,获得更优的冷却性能,同时提高发动机可靠性。
此外,洛克达因公司还在增材制造整机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2014年12月15日对打印出的MPS-120整个卫星微推进系统进行试车考核,包括推进剂系统组件、推力室、活塞及推进剂贮箱。相比传统加工方式,制造周期缩短至仅一个星期,制造能力提高5倍以上。这是首个通过增材制造的肼推进系统,技术成熟度和制造成熟度高达6级,准备后续用于立方星(CubeSat)的微推进。此外,洛克达因公司还借助增材制造技术研发了MPS-110,MPS-130,MPS-120XW,MPS-120XL及MPS-160系列微推进系统[4]。
同年,完全使用增材制造的发动机Baby Bantam通过试车考核,该发动机使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推力仅2.3 t,是Bantam系列发动机中推力最小的。整台发动机仅由3个零件组成,研制成本减少65%[2]。
为了突破一批关键典型结构件的增材制造工艺,验证增材制造在新型号发动机研制中的应用可行性,NASA提出了“增材制造验证发动机(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monstrator Engine,简称AMDE)”计划。AMDE计划提出将发动机研制模式从传统的“分析-制造-测试”串行研制模式转变为“分析-制造/测试”并行研制模式,从而显著缩短研制周期,提高增材制造部件的技术成熟度,预计仅用两年半的时间研制出低成本的上面级空间发动机。
AMDE计划中的RS-25发动机Pogo Z弹簧隔板、涡轮泵诱导轮、柔性接头在使用增材制造后[5],加工周期和研制成本较传统加工方式均有显著降低,其中Pogo Z弹簧隔板减少64%制造成本和75%加工时间,诱导轮减少50%制造成本和80%加工时间,柔性接头经优化设计后零件数量从45个减少到17个,焊缝从70多条减少到26条,大大提高了可靠性。使用增材制造实现了诱导轮-离心轮、一二级叶轮的一体化成形。
在AMDE计划中,NASA探索了增材制造喷注器工艺,对液氧甲烷发动机双组元离心式喷注器进行结构优化以满足增材制造工艺要求,如图3所示将切向孔方向与喷嘴轴线夹角改为45°,外底、中底和喷嘴合为一体,仅铜内底需后续钎焊装配,零件数量减到2个,产品成功通过热试车考核[6]。
图3 NASA测试液氧甲烷发动机双组元离心式喷注器
Fig.3 3D printing bipropellant centrifugal injector for LOX/CH4 engine made in NASA
除了AMDE计划,NASA还在2015年启动了《低成本上面级推进系统课题研究(Low Cost Upper Stage Propulsion task,简称LCUSP)》[7],该课题由航天技术任务董事会下的“NASA颠覆性发展项目”赞助。LCUSP提出一种“组合增材制造技术”,即使用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技术(SLM)成形GRCop-84铜合金推力室夹层结构,随后借助电子束自由制造(EBF)方式在铜外壁通过电子束熔化丝材成形Inconel 625镍基高温合金外壁。这种铜-镍结构用于取代传统旋压+机加+钎焊方式,制造成本降低75%,大幅缩减研发周期,也有助于提高发动机可靠性。2015年耗时10天零18个小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尺寸的铜质推力室,在NASA兰利研究中心成形高温合金外壁后,顺利通过后续热试车考核。在此过程中,研究团队攻克了铜-镍基高温合金界面缺陷控制、高温合金外壁电子束成形路径优化等难题,保证了产品的内部质量,减小了残余应力(图4)。该项目同样资助了燃烧室、喷注器的激光选区熔化成形。
在LCUSP计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NASA不断提高SLM成形铜合金的技术成熟度,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包括上面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如图5所示。
此外,NASA还探索了微小槽的增材制造工艺,
图5 NASA 增材制造液氧甲烷发动机铜合金推力室
Fig.5 3D printing LOX/CH4 copper alloy thrust chamber made in NASA
成功成形出0.76~1.57 mm的再生冷却通道,产品顺利通过液流和热试车考核,并应用于Morpheus发动机推力室,制造周期缩短11个星期,制造成本降低30%[6]。
NASA还将增材制造技术用于涡轮泵转动件。2015年试车的增材制造上面级氢泵服役温度在-240 ℃,转速范围为500 00~920 00 r/min,单件产品累计试车250 s[6]。2016年测试了增材制造的甲烷涡轮泵,零件数量减少45%,工作环境为-159 ℃,可以产生447.42 kW,转速高达36 000 r/min,通过了6次试车考核,表现良好[8]。
2015年6月空客测试了世界上第一个增材制造铂铑合金推力室,共进行618次点火,累积试车时间超过1 h。
从2013年起与GKN航空航天公司合作开发阿里安6上面级Vulcain 2发动机喷管的新型成形工艺,使用激光焊代替钎焊制造铣槽式再生冷却结构,同时实现了喷管收扩段夹层外壁和扩张段加强箍的送丝式激光熔化沉积(LMD)成形。喷管出口直径2.5 m,超过15 000 m的Inconel 625高温合金丝材被沉积在喷管上,零部件数量减少90%,降低了40%的成本和30%的交付时间,产品已成功进行两次热试车考核[9]。
图6 GKN与空客合作3D打印Vulcain 2发动机喷管
Fig.6 3D printing Vulcain 2 engine nozzle from collaboration of GKN and Airbus
喷注器的制造水平影响着整台发动机雾化、混合及燃烧质量,为有效防止串腔,提高喷注器工作可靠性,最优的成型方案是在保证复杂流路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要求下整体成型。由于产品结构复杂、流体性能要求严格,使用增材制造难度极大。空客公司对增材制造阿里安6上面级Vulcain 2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喷注器做了细致的研究[10-11]。对喷注器设计(喷嘴孔径)不断迭代优化,依次进行了单喷嘴液流试验、试件点火试验以及全尺寸液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喷嘴无需经过后续表面光整处理即可满足流阻、压降要求,燃烧效率与以往机加方案相当,这对增材制造研制整体喷注器具有重大启迪意义。图7为研究逻辑图。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空客公司进一步研究了增材制造的喷注器小孔优化设计前后喷雾特性,并与传统机械加工的喷嘴液流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者相差不大,增材制造的喷嘴无需进行结构形式上的优化设计和表面光整处理即可满足液流要求。部分研究成果见图8,并被进一步应用于Vulcain 2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和Prometheus上面级、Vinci上面级发动机推力室喷注器[12]。
图7 空客3D打印Vulcain 2 GG喷嘴发展逻辑
Fig.7 Development logic of 3D printing Vulcain 2 GG injector made in Airbus
空客与3D SYSTEM公司合作,开发了新型卫星推进器辐射冷却喷管(图9),这是点阵结构首次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报道,随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也推出一种轻量化火箭发动机喷管,在减重同时增大了辐射冷却面积,实现高效换热。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私营商业航天公司异军突起,借助增材制造技术加快新型号的研发和应用。
2013年SpaceX公司成功通过EOS激光选区熔化设备制造龙飞船SuperDraco发动机[13],该发动机是龙飞船发射中止系统(LAS)的重要装置,能在龙飞船发射失败时帮助宇航员逃逸,单台最大推力为6.8 t,推力可在20%~100%调节并多次启动,共有8台。目前已进行80次热试车,总时间超过300 s。 SLM成形猎鹰9号火箭merlin1D发动机主氧化剂阀门(MOV),周期从数月缩短至不到2 d,最终于2014年1月6日飞行。这是SpaceX公司的增材制造产品首次通过飞行考核[13]。在2016年最新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300 t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猛禽Raptor中,推进剂阀、涡轮泵和喷注器组件采用增材制造,占发动机总重30%,已通过试车考核。
蓝色起源公司推出BE-4液氧甲烷发动机,其
中氧增压泵(壳体为铝合金,叶轮为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喷嘴和转子均使用增材制造。图 10为spacex与A蓝色起源公司增材制造的产品。
新西兰商业火箭公司Rocket Lab推出了世界上首枚使用电动泵的火箭Electron,其Rutherford液氧甲烷发动机中使用电子束选区熔化(EBM技术)完成了发动机燃烧室、泵、阀门和喷注器的制造(图 11),于2017年5月25日进行了飞行考核,一二级成功分离,但最终未能将有效载荷送至近地轨道。
Vector Space System公司开发造价100万美元的微型商业运载火箭,其中液氧丙烯发动机喷注器采用整体增材制造成形,2016年12月试车成功,2017年6月火箭首飞成功。
国内以国防科技工业航天特种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主依托单位-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增材制造工程化应用优势企业也及时开展了激光选区熔化和激光熔化沉积两种增材制造工艺技术研究和成形产品的工程化应用,突破并实现了增材制造技术在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制造中的应用。
图 10 SpaceX 3D打印Super Draco和蓝色起源公司部分产品
Fig.10 3D printing SuperDraco partial products made by SpaceX and Blue Origin
图 11 Rocket Lab 3D打印Rutherford液氧甲烷发动机
Fig.11 3D printing Rutherford LOX/methane engine made by Rocket lab
2016年9月,装配增材制造离心轮的18 t液氧煤油发动机成功进行长程试车,这是国内首次应用了增材制造技术制造高速转动件通过试车考核; 2016年11月3日CZ-5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远征二号上面级发动机中的起动器、发生器出口管采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这是增材制造产品首次助力我国航天液体动力实现飞天梦想。2017年6月15日增材制造的排气管保障了新型上面级发动机的成功首飞,将我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望远镜送人太空。
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还将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到液氧煤油发动机导流珊,某姿控发动机TC4常平环、某型运载火箭发动机喷注器隔板加强肋,RBCC燃烧室头部和身部、火星探测器巡视器法兰框及某姿控发动机喷注器壳体、轻量化点阵结构支板等关键零件研制上部分产品已实现批量化生产。
在重型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方面,增材制造技术也发挥了巨大优势,在120 t液氧煤油发动机离心轮研制技术积累上实现了重载液氧一级泵、二级泵离心轮的激光增材制造,同时探索出航天专用材料S-04钢的激光熔化沉积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对材料力学性能进行了充分挖潜,顺利成形出了我国首个液体火箭发动机大尺寸关键承力构件常平环毛坯,与锻坯相比加工周期缩短80%,材料利用率提高70%(图 12)。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于2015年10月采用SLM技术成形出某型号发动机筛孔涡流器,并顺利通过流量试验考核,随后也突破了氢氧发动机钛合金叶轮SLM成形技术,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以新型航天发动机涡轮泵研制为背景,针对核心零件油冷涡轮叶片轴转子开展增材制造技术工程应用研究,成形出的复杂狭长内通道转子换热效率提高90%,解决了涡轮泵高温热防护技术难题,产品顺利通过高温考核试验。
液体火箭发动机中许多关键部件具有异种材料夹层结构,如推力室、燃气发生器身部及蒸发器等。传统“机加+钎焊”的工艺方法存在周期长、成本高、可靠性低等不足[10]。NASA创造性的采用“SLM+EBF”的组合增材制造技术制造铜-镍基高温合金推力室,为异种材料夹层结构零件的成形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并展示了显著优势。“组合”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启迪。增材制造技术包含多种成形技术(如SLM,EBF,LMD,WAAM等),每种技术既具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各自的弊端。不局限于“SLM+EBF”的组合方法,对现有增材制造技术“组合”的积极探索将能够打破单一技术的桎梏,拓宽增材制造技术的使用范围。另外,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开放性,也能够与其他传统工艺方法“组合”。例如在铸造和锻造等制造过程中,将易产生缺陷、难以加工的部位预先去除,后期通过增材造的方法实现此类部位的成形,将能够有效提升传统工艺的合格率与可靠性,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
国外知名航天企业均采用增材制造成形出了喷注器,并通过热试车考核,其中一些企业的技术路线颇具借鉴意义。洛克达因公司经历了多喷嘴喷注器试车、集成化喷注器试车及一体化推力室试车的增材制造发展路线; 从多篇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在欧洲宇航大会上发表的会议论文可以看出,一体化喷注器的制造工艺路线是:喷注器基于增材制造的优化设计、单喷嘴液流试验、缩比件点火试验及全尺寸液流试验。其过程是个闭环、反复迭代优化的过程,最终成形的一体化喷注器无需表面光整后处理即可满足流阻系数、压降、燃烧效率等要求。增材制造的工艺特性决定了其表面粗糙度不能与机械加工相比,但可以通过同时调整设计、优化工艺的方法最终到达预期效果。
立方星作为未来微小卫星发展趋势之一,增材制造能很好地适应其尺寸小、模块化、研制周期短等特点。立方星微推进系统借助增材制造可快速实现轻量化结构功能件的成形和验证,甚至实现一次打印出仅为一个零件的整套推进系统。洛克达因公司借助增材制造技术实现了其MPS立方星推进系统系列化的快速研制和迭代优化,对我国发展推动立方星的工程化具有一定启发作用。
周期性多孔点阵结构属于多孔材料的一种,由数量众多的微桁架结构元胞组成,单个孔隙尺寸为毫米级甚至微米级且可调控,既可作为结构使用经典结构力学方法研究,也可作为连续介质材料来分析。三维点阵结构具有轻质高强、防冲击、减振降噪、隔热保温、散热、生物相容等特点,同时将上述两种以上功能相结合可实现多功能用途[15]。传统制备工艺熔模铸造、挤压法、组装-钎焊法及三维编织法等,存在工序多、周期长、成本高及可靠性难以保证等问题,制约了该结构的推广应用,而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和专用设计软件使该种结构的设计和大规模制备得以实现。
周期性多孔点阵结构在液体火箭发动机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1)上面级发动机总装直属件减重。点阵结构可被认为是一种对微实体进行拓扑优化并阵列的轻量化结构,低孔隙率点阵可承受一定的压缩和剪切载荷。若用于上面级发动机机架、常平环等力学环境单一结构件可以提高发动机推重比,并且1:1地提高有效载荷重量。
2)作为热端冷却材料。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制备的高熔点低孔隙率点阵可以作为发汗冷却的基体,随后在内部加入低熔点金属粉末颗粒得到冷却剂; 周期性点阵结构可设计为通孔孔隙,冷却介质流经通孔即达到发汗冷却目的,且相比于铣槽具有更好的刚度。
美国普惠洛克达因公司、NASA、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蓝色起源公司、Rocket Lab公司、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及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航天企业和科研机构将增材制造技术大量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本文对其产品成形工艺、技术路线、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对我国开展增材制造成形铜钢再生冷却夹层结构、一体化喷注器、立方星微推进系统等精密复杂特种构件的启示,并对轻质高强多孔点阵材料在液体火箭发动机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增材制造技术更好应用于航天液体动力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