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分析可以确定发动机内部组件特性和外部边界条件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量级与大小。本文通过发动机静态特性的非线性模型建立目标参数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可以对单个因素作用时的影响进行分析,也可以对多个因素同时作用时的影响进行分析。前者叫做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后者叫做多因素敏感性分析[10]。
1.1 发动机静态特性非线性模型
根据发动机部件的特点建立各部件的静态特性方程,然后根据发动机的系统组成对发动机各流路建立压力平衡、流量平衡和功率平衡的关系式,最终建立如下的发动机系统非线性模型
Fi(D,X)=0, i=1,2,…,n(1)
式中:D(d1,d2,…,dn)为关注的目标参数; X(x1,x2,…,xn)为发动机推力和混合比,为包含随机信息的发动机各部件参数。
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可以使用数值方法,其中拟牛顿法因其具有计算量小和收敛速度快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该方法设(x(k)1,x(k)2,…,x(k)n)是方程组的一组近似值,围绕这组近似解可以再构造n组近似解; 第j组近似解(x(kj)1,x(kj)2,…,x(kj)n)(j=1,2,…,n)与(x(k)1,x(k)2,…,x(k)n)除第j个分量相差一个常数h>0外,其余均相同,即
{x(kj)i=x(k)i+h, i=j
x(kj)i=x(k)i, i≠j(2)
其中
Δx(k)i=xi-x(k)i,(i=1,2,…,n)
当系数行列式不等于零时,上述方程组有唯一解。于是由上式得到的解为
x(k+1)i=x(k)i+Δx(k)i,(i=1,2,…,n)(5)
当迭代得到差值小于设定值时,计算收敛。
1.2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即研究发动机性能与某一个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若发动机某项性能参数Fi会受到m个因素的影响,分别记为a1,a2,a3,…,am,则可以根据发动机静态特性方程建立数学模型
Fi=f(a1,a2,a3,…,am)(i=1,2,…,n)(6)
把发动机设计状态作为基准状态,此时影响因素空间为{a*1,a*2,…,a*m},对应发动机性能参数空间为{F*1,F*2,…,F*n}。当某个影响因素aj(j=1,2,…,m)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即当影响因素空间变为{a*1,a*2,…a'j,a*m}时,发动机性能参数空间随之变化为{F'1,F'2,…,F'n}。记影响因素的偏差量为Δaj=a'j-a*j,发动机性能参数Fi的偏差量为ΔFi=F'i-F*i,则定义发动机性能参数相对偏差与对应影响因素相对偏差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发动机性能参数对该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记作
S(aj)=(|ΔFi|/F*i)/(|Δaj|/a*j)(7)
可以看出,敏感性越高,发动机性能参数随影响因素变化的变化幅度就越大,即影响因素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越明显。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简单,能够快速直观地反映发动机性能随某一影响因素变化的变化梯度。但是单因素分析方法每次只能对影响因素空间的某一点进行分析,通过对某一方向的局部梯度判断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4]。
1.3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操作简单,结果直观,但只能就单一因素变化时发动机性能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无法准确分析多因素共同作用对发动机性能产生的影响。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复杂,部件的非线性和参数的耦合性都很强,在工作时往往会有很多参数偏离设计值,使发动机性能受到多个参数变化的共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就不能满足需求了,需要进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同样将设计状态作为分析的基准状态,改变影响因素空间中k个元素的值,将其变为{a'1,…,a'k,a*k+1,…,a*m},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对应的发动机性能参数空间{F'1,F'2,…,F'n}。如果使用排列组合找出影响因素所有可能的组合方式,就可以计算出对应各种影响因素空间的发动机性能参数映射,得到在所有可能情况下影响因素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但是,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参数较多,这样做会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如分析9个影响因素,每个影响因素水平数为3,则包含每个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共有39=19 683种,要依次进行分析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常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不同的影响因素组合[11]。
正交试验法即从所有的排列组合中选取部分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子样,使各影响因素、各因素水平的分布具有均匀散布和整齐可比的特点,即各个因素的每个不同水平在试验中出现的次数均相同; 任意两个因素所有不同水平的搭配均在试验中出现,且出现的次数都相同。这样就可以通过部分试验得到与全部试验同等可信的结果,极大减少试验的次数。一般使用正交表来安排正交试验[12]。
在以前的研究中,常采用极差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和研究。
假设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的试验结果为yI(i=1,2,…,n),将第j个因素同水平的结果加起来,记作Xk=(k=1,2,…,l),表示第j个因素中水平为k的结果之和。若每种因素水平为k的试验有z次,则将该因素水平为k的平均结果记作xk=Xk/z,计算该因素所有水平的平均结果的极差Rj=max(xk)-min(xk),就可以反映该因素对目标参数的影响程度。极差越大,说明该因素水平变化对目标参数的影响越大。
1.4 方差分析法
极差法原理简单,计算速度快,结果直观易懂,但是只能分析出不同因素对目标参数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无法判断每个因素对目标参数影响程度的显著性,而且也不能区分影响因素水平变化引起的目标参数变化和试验误差引起的目标参数变化。要排除试验误差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出不同因素对目标参数影响程度的显著性,就需要使用方差分析法[13-17]。
若使用正交表Ln(qm)进行正交试验,将第k号试验结果记为yk,k=1,2,…,n。并记
T=∑nk=1yk,y-=T/n,r=n/q(8)
ST=∑nk=1(yk-y-)2(9)
Sj=r∑qi=1((Tij)/r-y-)2=1/r∑qi=1T2ij-(T2)/n,j=1,2,…,m(10)
式中:y-为所有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数; r为某个影响因素同一水平的重复次数; ST称为总体的离差平方和,表征所有试验结果的离散程度; Tij表示第j个因素水平为i的所有试验结果之和; Sj称为第j列的离差平方和,表征第j个因素不同水平试验结果的离散程度。在正交试验中,有
ST=∑mj=1Sj(11)
将二次型ST的秩称为ST的自由度,记作fT; 同理定义Sj的自由度,记为fj。则有
fT=n-1(12)
fj=q-1,j=1,2,…,m(13)
fT=∑mj=1fj(14)
若正交表中有未安排影响因素的空列,则该列的离差平方和作为误差平方和,记作Se,它的自由度记作fe。
如果试验的结果相互独立,且服从等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那么S1,S2,Sm互相独立。如果在某一列j中,T1j,T2j,…,Tqj相互独立,且同样服从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则认为该列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不显著,则有
Sj/σ2~x2(fj),j=1,2,…,m(15)
选取统计量
Fj=(Sj/fj)/(Se/fe)(16)
如果影响因素的作用不显著,则有
Fj~F(fj,fe),j=1,2,…,m(17)
给定显著性水平α,可以通过查F分布表可以得到Fj(fj,fe)的值,然后由公式F1-α(fj,fe)=1/Fα(fj,fe)求出F1-α(fj,fe)的值,如果Fj>F1-α(fj,fe),则认为该因素的影响显著,反之则认为影响不显著。当判断因素的影响显著时,显著性水平α越小,则认为影响的显著性越高。
在进行方差分析时,可以首先求出每一列的平均离差平方和,即
S-j=Sj/fj (18)
对于第j列,如果S-j-e,就将Sj看做误差平方和,并入Se中,同时也将该列的fj并入到fe中。记并入后的误差平方和为S*e,对应的自由度为f*e。此时选取的统计量变为
F*j=△(Sj/fj)/(S*e/f*e)(19)
当F*j>F1-α(fj,f*e)时,则认为在置信度为1-α的情况下,因素j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显著,反之则认为影响不显著。
可以看出,方差分析能够有效地把影响因素的离散程度和与误差的离散程度区分开,并通过F检验法分析出每个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显著性大小,进而找出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与极差法相比,方差分析法更准确、更可信,分析得出的信息量也更大。